俗话说,广东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冬风的凛冽寒意似乎还萦绕在脑海中,骤升的气温却仿佛宣告着夏天的到来。随着气温的上升,幼儿手足口病也进入流行上升期,尤其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卫监君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们注意以下几点,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有数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出现在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患病后期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经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这也是手足口病名称的由来。但需要注意,有的幼儿患病后症状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并不能排除手足口病的可能。
2.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患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能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包括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
3.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好发年龄为6月龄―5岁,在3岁内更为常见,多发于夏秋季。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需要注意的是,患过一次手足口病后并不意味着不会再次感染。手足口病有多种病原,感染后患者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手足口病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4. 如何判断是否患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因此,一旦孩子出现了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请家长务必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
5.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对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主要用于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因此,防治手足口病,还是需要以预防为主:
(1)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2)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平常可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后应选择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洗手。
(3)减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清洁消毒。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6)接种疫苗。虽然接种EV-A71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但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资料来源:中国疾控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