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潮湿多雨,气温回暖,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外出游玩踏青等户外活动增多,采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也进入高发期。4月15日和22日,东莞市疾控中心公卫所工作人员分别在东莞市长安郊野公园和大岭山森林公园内均发现“广东毒王”—白毒伞的身影。
本次发现的毒蘑菇品种是致命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体各部分均为白色,菌柄上部有白色膜质菌环(易脱落),菌柄基部球形或近球形,有菌托。简单概括就是:“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易脱落),脚上穿靴(菌托)”。白毒伞含有剧毒,50g所含毒素量就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重的成年人。既往东莞时有误食白毒伞事件的发生,有人甚至因此丧命。
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卫所负责人杜济民强调,2月至5月气温回升,湿度高,降雨频繁,这是白毒伞的生长旺季。每年这段时间,在东莞的郊野公园时常可以看到这类毒蘑菇的生长。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关键是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自行采摘野生蘑菇,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
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卫所副所长黎虎表示,据统计,广东省毒蘑菇种类有112种,中毒种类较多的有鹅膏菌、红菇、牛肝菌等。其中东莞市最常见的毒蘑菇是铅绿褶菇,特有的剧毒蘑菇是白毒伞。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其死亡率排在食源性疾病暴发致病因子分类的首位。民间“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蘑菇有毒”“煮熟后银针试毒变黑有毒”的方法鉴别,是不可靠的。科学的鉴定方法是要对蘑菇的形态、生态、显微、DNA等特征才可以准确鉴定。所以市民千万不要去采集野生蘑菇,避免误食毒蘑菇引发食物中毒。
最后,市疾控中心再次提醒:路边的蘑菇不能随便采,更不能随便吃!
图1长安郊野公园路边的蘑菇
图2大岭山森林公园发现的致命鹅膏—白毒伞
图3市疾控中心公卫所负责人杜济民现场调查野生蘑菇
图4市疾控中心公卫所副所长黎虎现场调查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