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A组链球菌(groupAstreptococcus)感染所致。A组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可侵及人体任何部位,以侵及上呼吸道最常见,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细菌本身菌体成分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均参与了致病过程,引起了一系列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链球菌多由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引起咽颊炎和扁桃体炎,在其产生的蛋白酶的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并引起组织坏死。同时由于细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
目前,猩红热的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0.8以上,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有化脓性并发症者更高。出疹后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5%~10%。
二、A群链球菌快速检测实验阳性
将包被有链球菌A金标抗体的试纸膜插入咽拭子混悬液,若咽拭子混悬液中含有A群链球菌,则金标试纸与该链球菌细胞壁的多糖抗原结合,呈现颜色变化,能在5min-15min内特异检出A群链球菌。
三、细菌培养后镜检,为β溶血性链球菌
采取咽拭子、伤口炎性分泌物等标本涂抹接种5%-10%羊血琼脂平板,35℃-37℃培养过夜,观察溶血现象。用接种环挑取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圆形突起,同时在菌落周围形成2mm-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的小菌落进行分纯。对分纯的β溶血性菌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呈现链状革兰阳性球菌,细菌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μm-1.0μm,呈现链状排列,长短不一。
四、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用无菌棉棒将被检菌的肉汤培养物进行涂抹接种,然后用无菌镊取杆菌肽纸片粘贴于平板上,35℃-37℃培养18h-24h观察结果。抑菌环大于10mm为敏感,小于10mm为耐药。
五、生化鉴定为化脓性链球菌
用分离纯培养菌制作混悬液,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器鉴定,显示为化脓性链球菌。
六、血清学分群
采用乳胶凝集试验进行分群。挑取2-3个菌落,转种于含有0.4mL提取酶的试管中,并使其成为乳化均匀的菌悬液,置37℃水浴10min-15min,然后在卡片的相应区域各滴加1滴A、B、C、D、F、G致敏乳胶,提取酶处理后的菌悬液1滴分别与乳胶液混匀,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在2min-10min内,待检菌与A群致敏乳胶颗粒凝集鉴定为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
我中心目前主要采用细菌培养后镜检、杆菌肽敏感性试验、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器鉴定、乳胶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学分群等方法对猩红热病例阳性菌株进行复核。这几年,东莞市猩红热病例大部分集中在冬春之际,市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预防:1.避免或尽量减少与猩红热患者接触;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及时送医检查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着,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试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3.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
参考文献:
WS282-2008,猩红热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