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室检查
  • 2023-12-25 09:30
  • 来源: 微生物检验所
  • 【字体: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即苍白密螺旋体的苍白亚种,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梅毒是性传播疾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人是其唯一宿主。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和染色

  梅毒螺旋体两端尖直,活动活泼。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Fontana镀银染色可将菌体染成棕褐色,在光镜下易于查见。新鲜的标本不用染色,可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和活动的运动方式:可作移行、屈伸、滚动等方式运动。

  培养特性

  梅毒螺旋体尚不能人工培养。

  抗原结构

  梅毒螺旋体的抗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密螺旋体抗原即梅毒螺旋体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凝集抗体、制动抗体或溶解抗体。另一种是非螺旋体抗原即磷脂类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反应素。

  抵抗力

  梅毒螺旋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极弱。离开人体后1~2h即死亡;对肥皂水和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对热和干燥特别敏感。

  二、致病性

  自然情况下,人是梅毒的唯一宿主。梅毒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梅毒两种。先天性梅毒从母体通过胎盘传染给婴儿,获得性梅毒主要经性接触传播。获得性梅毒临床上分三期:Ⅰ期为硬下疳期,指感染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在外生殖器形成硬结和溃疡,其溃疡渗出液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感染性极强。Ⅱ期为梅毒疹期,发生在硬下疳出现后2~8周,病期在2年以内。全身皮肤、黏膜常有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脏器。此期间的梅毒传染性强,但破坏性较小。Ⅲ期为晚期梅毒,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病变可波及全身组织和器官。进展和消退交替进行。此时的病灶内梅毒螺旋体较少,传染性小,但破坏性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的采集

  Ⅰ期梅毒患者取硬下疳溃疡渗出液,Ⅱ期梅毒取梅毒疹渗出液或局部淋巴结抽出液,用于直接镜检;对Ⅰ期梅毒末期以后(感染3~4周后)的患者可分离血清检查有无梅毒螺旋体抗体和反应素。

  (二)检验方法

  1.直接镜检

  (1)暗视野显微镜镜检:渗出液涂片后可直接用暗视野显微镜镜检,如见有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有助于诊断。

  (2)涂片染色镜检:用Fontana镀银染色或Giemsa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检查,或用荧光标记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荧光染色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相应抗原存在。

  直接镜检主要适用于Ⅰ、Ⅱ期梅毒的检查。

  2.血清学试验

  (1)反应素检测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胆固醇和卵磷脂混合物作为抗原包被到载体颗粒上,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即抗脂质抗体)。属于这一类试验的有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等,均为初筛试验。

  这类方法敏感性高。病灶出现后1~2周就可测出反应素,Ⅰ期梅毒阳性率约为70%,Ⅱ期梅毒阳性率可达100%,而Ⅲ期梅毒的阳性率则较低。但此类试验的特异性不高,常有假阳性反应,因此,在分析结果的时候需要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并做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加以确诊。

  (2)密螺旋体抗原试验:采用Nichols株梅毒螺旋体作为抗原,测定血清中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这类试验的特异性强,可用作梅毒证实试验,但不能用作疗效的评价和判断复发及再感染。

  ①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为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本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Ⅰ、Ⅱ期梅毒首先出现阳性反应的血清学试验,且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反应仍不转阴,故本试验常用于梅毒确诊,但不能用作疗效的评价。

  ②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是间接血凝试验。本试验敏感性高、快速、操作简便、易观察等特点,但特异性不及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③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操作简便,明胶颗粒为洋红色,出结果较快,易于观察。

  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作各期梅毒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且价廉、操作简便、快速、易观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