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灭菌法。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虽有灭菌效果不稳定、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刺激性和毒性,可造成环境污染等不足之处,但消毒剂种类多,适用性广泛,使用方便,在消毒与灭菌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液体消毒剂按化学成分与特性分为:含氯类、过氧化物类、醛类、醇类、酚类、含碘类、季铵盐类和其他类等的消毒剂。液体消毒剂的种类多,杀菌机制主要是:(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大多数重金属盐类、氧化剂、醇类、酚类、醛类、酸、碱等均有此种作用;(2)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如某些氧化剂、低浓度重金属盐类与细菌的-SH基结合使有关酶失去活性;(3)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脂溶剂、酚类等,能降低细菌细胞的表面张力并增加其通透性,胞浆内物质溢出,胞外液体内渗,使细菌破裂。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液体消毒剂。
1.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指在溶于水中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白粉精)等。含氯消毒剂杀菌谱广,可杀灭所有类型的微生物,价格便宜,作用迅速,在饮水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及医院消毒方面应用广泛。
但含氯消毒剂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导致咳嗽等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如呕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高浓度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溶液或干粉渐入眼内可导致烧伤。因此,使用前必须测定有效氯的含量,并据此配制使用浓度的消毒液。选用适宜的杀菌浓度,谨防走入“浓度越高效果越好”的误区。而且,浓度过高不仅造成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
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是利用氧化能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酶等,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具有杀菌谱广、杀菌力强、杀菌时间短、易溶于水、分解后生成无毒成分、无残留毒性等优点。但是其稳定性差、易分解,未分解前有刺激性或毒性,对物品有漂白和(或)腐蚀作用。常用的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二氧化氯等。
3.含碘消毒剂
碘是卤族元素,常温下为棕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片状或块状结晶,有明显的碘臭味,室温下可缓慢生化变成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碘消毒剂具有杀菌谱广,刺激性小,毒性低,不易着色,无腐蚀性和性质稳定便于储存等优点,而且碘伏的颜色深浅与杀菌作用成正比,便于判断其杀菌能力。但对芽孢的作用较弱,不能用于灭菌处理。
4.醇类消毒剂
醇类是使用较早的一类消毒剂。醇类对组织与无生命的物品有良好的消毒作用,特别适合皮肤消毒。主要用于杀灭细菌繁殖体,亦可杀死结核杆菌,其杀菌作用大于抑菌作用。其优点是:作用快、稳定性好、无腐蚀性、基本无毒、能去污等。缺点是: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受蛋白质影响较大、有效浓度较高等。常用乙醇和异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