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现知道的流感嗜血杆菌有两种:有荚膜的和没荚膜的。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儿童脑膜炎及部分重症肺炎。无荚膜的为呼吸道正常菌群,所致疾病多呈局限性感染。
一、临床表现
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疾病包括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原发感染多是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等,所致的菌血症以小儿多见。继发感染多由呼吸道寄居的无荚膜菌株引起,常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等,临床症状有慢性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以成人多见。
二、流行病学特征
流感嗜血杆菌较广泛地寄居于正常人呼吸道,所致疾病呈世界性分布。在发达国家,由此菌引起的病例以脑膜炎多见;在发展中国家则是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多见。通过飞沫人传人。感染的儿童可携带流感嗜血杆菌无任何病症,但可传给他人,儿童对此菌易感,5岁以下为高发年龄,最常见于6~8个月的婴幼儿,但也可见于成人。
生物学特性
流感嗜血杆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芽孢和鞭毛,无动力。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有荚膜。最适宜生长温度是35~37℃。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必须加入血液或X(氯化血红素)和V(辅酶Ⅰ)因子才能生长,因此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力培养基。在初代培养的时候,最好给予5%~10%CO2,以促进其生长发育。该培养物有特殊的“腥味”。若和葡萄球菌共同培养于血平板上,可出现“卫星现象”。即葡萄球菌在代谢过程中会合成V因子,扩散到培养基中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因此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而远离葡萄球菌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则细小。此种“卫星现象”是流感嗜血杆菌的重要特征之一。
感染流感嗜血杆菌后,血清中可产生杀菌性抗体。成人对流感嗜血杆菌有明显的抵抗力,与成人血清中含有针对该菌的杀菌性抗体有关。
此外,流感嗜血杆菌的抵抗力弱,50~55℃30min可被杀死,对一般的消毒剂敏感,在干燥的痰中生存不超过48h,对青霉素和氯霉素易产生耐药性。
实验室检查
(一)样品的采集
根据不同症状及感染部位采集不同的样品,尽量在用药之前采样。样品包括血液、脑脊液、鼻咽拭子、痰液、脓汁等。所有样品应尽快在微生物学实验室处理,如不能立即做细菌培养,应用合适的运送培养基尽快把样品送到实验室。
1.血液:采血的最佳时间是在寒战、高热或休克时,此时的阳性率较高。在运输过程中应把样品置于18~37℃的环境中,最好是把样品置于35~37℃培养箱中保存或室温保存。血培养标本不能放在冰箱中,因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微生物生长。
2.脑脊液:如果怀疑是脑膜炎,脑脊液是用于分离和鉴定病原体最好的标本。脑脊液的收集应由操作熟练的专业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完成。
3.鼻咽拭子:用专用的鼻咽采集拭子进行采样。采样后立即接种在巧克力平板。如果标本不能立即接种,应把咽拭子放在运送培养基中,带回实验室再接种于平板培养。
4.痰液:打开巧克力平板,让病人对着平板咳痰;或者用灭菌的平皿或广口瓶收集病人痰液再接种到巧克力平板上。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查: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2.分离鉴定
(1)分离培养:在5%~10%CO2环境下35℃培养18~24h,在血平板上不生长,只在巧克力平板上生长。
(2)鉴定试验
1)X、V因子需要试验:根据是否需要V、X因子进行。只在X+V因子纸片周围生长,在X因子,V因子周围不生长的菌落可判定为流感嗜血杆菌。
2)血清分型:可用商品化试剂盒进行血清学分型,分为6个血清型。绝大多数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脑膜炎。
3)“卫星”试验:可疑菌落和葡萄球菌一起培养,如葡萄球菌菌落邻近处被检菌的菌落较大,远离葡萄球菌菌落处的菌落小或不生长,即“卫星”试验阳性。
4)乳胶凝集反应:用商品试剂盒直接检测细菌抗原,帮助诊断。细菌特异性的多糖抗原,可使特异性抗体包被的乳胶颗粒发生凝集。此试验可直接定性b型流感嗜血杆菌。
5)分子生物学检测:运用PCR手段,更快捷得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