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低。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口蹄疫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染病牲畜以绝后患,是非常重要的动物疫病。野生动物如驼鹿、驯鹿、马鹿、长颈鹿、麅、羚羊、野猪等也能自然发病。象、犬、猫、鼠、家兔和刺猬间或患病。有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可传染给人,所以全世界都非常重视。
口蹄疫的罪魁祸首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病毒的中心为一条单链的正链RNA,由大约8000个碱基组成,是感染和遗传的基础;周围包裹着蛋白质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口蹄疫病毒目前有O、A、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和Asia1(亚洲1型)7个血清正型,至少65个亚型。
牛口蹄疫的潜伏期一般为4~7天,长的14~21天,最短的仅1天。病畜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口腔粘膜尤其是舌面出现水泡,融合成大片,口涎垂流成丝状,唇外有白色泡沫;水泡很快破裂,水泡皮脱落,露出红色烂斑。蹄部水泡常引起跛行,重者蹄壳脱落。乳头上有时也出现水泡。体温上升时血液中有大量病毒。
病畜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为主要传染源。空气中的病毒在适当条件下可被风吹至远处感染动物,形成跳跃式的流行。污染病毒的人、畜及物品均易传播本病,尤以寒冷季节为多。病牛能在咽喉和食道上部带毒数月至2年之久。接触病牛的人在咽喉粘膜上短期带毒,还能传给别人。上述因素往往使本病迅速传播,造成大流行,难于控制。
实验室诊断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中和试验、反相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还有荧光PCR。猪口蹄疫须注意与猪水泡病区别。主要靠注射灭活苗和弱毒苗进行预防,免疫期一般为3~5个月。亚单位苗和用基因工程制造的疫苗以及人工合成肽口蹄疫疫苗正在研究中。高度免疫口蹄疫血清和牛乳清用量适当时能保护初生仔猪免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