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寄居于人上呼吸道,大部分菌株不致病或者致病力很弱。人感染后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肺炎链球菌也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菌,约5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所致。
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璧酸、神经氨酸酶,其中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侵袭力。
一、临床表现
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通常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体温可达40~41℃,呼吸急促可达40~60次/min,鼻翼扇动,面色潮红或发绀。呼吸时伴胸痛。多数病人最初数日咳嗽不重,无痰,随后可有铁锈色痰;有呕吐症状。少数患儿有腹痛,有时易误诊为阑尾炎,幼儿可有腹泻。轻症者神志清醒,少数患儿出现头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重症时可有惊厥谵妄及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常被误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病例可伴发感染性休克,甚至有因脑水肿而发生脑疝者。
二、流行病学特征
肺炎链球菌一般不致病,只形成带菌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尤其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或婴幼儿、老年体弱者易发生肺炎链球菌性肺部感染。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其中半数以上是由儿童肺炎多为1、6、14和19型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14型。肺炎链球菌感染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经皮肤伤口、内源性等途径感染。
三、防治原则
绝大多数肺炎链球菌菌株仍对青霉素敏感,一般应用青霉素G可迅速治愈。若青霉素用药后2~3天病情未见好转,应考虑偶见的耐青霉素菌株,可根据咽拭子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而改用其他药物。除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规措施外,目前已试用荚膜多糖菌苗接种,效果良好。
四、生物学特性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双球菌,菌体呈矛头状,成双排列。有时呈短链状,无芽孢,无鞭毛,在人和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液、血清的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明显的荚膜,陈旧培养物荚膜易消失。
肺炎链球菌多为兼性厌氧,在5%~10%CO2环境中生长更好,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37℃。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细小、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半透明、微突或扁平菌落,呈α溶血,培养超过48h,菌落中心逐渐塌陷,呈挤窝状。该菌能产生自溶酶,破坏细胞壁而使细菌溶解,血清肉汤由浑浊变清澈,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活化,加速细菌溶解。
肺炎链球菌感染后,可建立较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同型病菌二次感染少见。正常机体对肺炎球菌感染的抵抗力较高,即在未经治疗的病例中也有70%可自愈。自然康复取决于机体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荚膜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易被吞噬。某些型别荚膜能激活补体,对杀灭细菌有意义。
肺炎链球菌对多数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3%苯酚或0.1%升汞溶液中1~2min即死亡,对肥皂也很敏感。有荚膜株抗干燥力较强,在干痰中可存活1~2月。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五、实验室检查
根据不同症状及感染部位,采集不同样品,尽量在用药前采样,样品包括血液、脑脊液、痰液、咽拭子等。样品采集后须尽快送检。运输过程中,应使标本在18~37℃环境中,最好把标本放在35~37℃培养箱中保存或室温保存。
实验室中常用的检验方法有: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及鉴定、尿抗原检查。
(一)显微镜检查
痰液、咽拭子、脑脊液的离心沉淀物等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如发现革兰阳性双球菌,可初步报告为“检出革兰阳性球菌疑为肺炎链球菌”。
(二)分离培养及鉴定
不同的标本在平板接种前进行相应的前处理,可提高分离率。比如:在痰液标本中加入等量的胰酶溶液,剧烈震荡5~10s,使痰液均质化再接种血平板。脑脊液、血液标本可用肉浸液葡萄糖肉汤、匹克增菌液等先增菌再接种血平板。而咽拭子可以直接接种血平板。37℃,5%~10%CO2环境下培养18~24h后,肺炎链球菌在血平板上生长出细小菌落,针尖状,呈α溶血。培养时间较长时,菌落中心逐渐塌陷,呈脐窝状。
取疑似菌落进行纯培养后进行鉴定试验。常用的菌落鉴定试验有:乳胶凝集试验、Optochin敏感性试验、胆汁溶解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三)尿抗原检测
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肺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可对肺炎链球菌肺炎感染患者临床早期诊断,可采用商业试剂盒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