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产气荚膜梭菌
  • 2020-08-04 10:08
  • 来源: 微生物检验所
  • 【字体:  


产气荚膜梭菌是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源、土壤、尘埃中,能以107~109/mlg的数量作为正常菌群存在于人肠道内。长期以来产气荚膜梭菌一直仅被认为是创伤感染病原菌,会感染伤口引起气性坏疽,死亡率高达30%。其中60%~80%的气性坏疽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直到1945年,才证实本菌可经消化道对人体产生危害,亦为食源性病原菌。

一、特性

革兰阳性大杆菌。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菌体两端钝圆,卵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级端,不膨出菌体,但有些菌株在一般的培养条件下很难形成芽孢。无动力。在人和动物活体组织内或在含血清的培养基内生长可能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按其产生毒素的种类分为ABCDE 5个型,A型和C型与人类致病有关,其中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二、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

耐热性产气荚膜梭菌芽孢感染的肉、禽等生食品,虽经烹制加热,但因芽孢耐热,部分残留的芽孢反而受到“热刺激”促进其发芽,并在较高温度长时间储存(即缓时冷却)的过程中,芽孢发芽形成大量的繁殖体并生长、繁殖。随食物进入肠道的繁殖体在肠道中容易再形成芽孢,同时产生肠毒素聚集于芽孢内,当菌体细胞自溶和芽孢游离时,肠毒素释放出来,引起中毒。

三、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两种。由A型菌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胀气、腹泻,呕吐症状较少,不发热。C型菌β毒素引起的疾病较为少见,但症状比较严重,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引起坏死性肠炎,病死率高达40%

四、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为最多。与性别、年龄无关。多发生于集体用餐者,或广泛散发于进食同一原因食品的人群中。潜伏期一般为8~24h48h后症状缓解,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中毒食品主要是含蛋白质的食品,多为同批大量加热烹煮后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数小时)缓慢冷却且不再经加热而直接供餐的肉制品和其他菜肴与汤汁。

五、实验室检测

1产气荚膜梭菌属厌氧菌,但对厌氧的要求不高。最适生长pH值为6~7,最适生长温度为37~47,增代时间仅为8分钟,因此我们可利用高温快速培养法进行选择分离。

2产气荚膜梭菌在含有人、兔、绵羊血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内层完全溶血,外层不完全溶血,似靶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血平板上分辨出此菌。此外,本菌在胰胨-亚硫酸盐-环丝氨酸TSC琼脂培养基上呈黑色菌落。

3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同时,可发酵牛奶中的乳糖、凝固酪蛋白并产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凝块碎裂成蜂窝状,甚至冲开管口棉塞,呈“暴烈发酵”现象。这是本菌的主要生化特征之一,也是主要鉴别指标。

六、预防原则

对于食物中毒的预防,在夏秋季,注意食物冷藏,避免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存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