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常称为大肠杆菌。1885年,被一位德国儿科医生首次发现。随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肠埃希菌都是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成分,是非致病菌。它寄生在人体大肠和小肠里,对人体无害,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培养容易,是生物学上重要的实验材料。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致泻大肠埃希菌至少可分为5个类型: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性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大肠埃希菌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大多发生在5—10月,7—9月是发病高峰期。致泻大肠埃希菌生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里,随粪便排出而污染水源、土壤、食品、器具等。健康人肠道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带菌率一般为2%~8%,最高可达44%。传播途径多为粪—口传播。其中,EHEC的传播途径可分为三种方式:食源性传播、接触传播和水源性传播。传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水、食品、日常生活用品、苍蝇等,还可以通过接触动物和带菌者传播。
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上腹痛、呕吐和发热等。不同类型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其潜伏期、症状均有所不同。常见的感染分为三种:急性肠胃炎、急性菌痢型、出血性肠炎型。严重的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等,多见于老人、儿童,病死率达30%~50%。
由于人群对致泻大肠埃希菌普遍易感,且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危害生命的疾病,因此,实验室对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尤为重要。
实验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验标本主要为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和被污染的食物、水等。我们通过对生物样品或被污染的食物、水等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进行一系列的生化试验确证,最后通过血清学试验来区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各个类型,从而判断该样品中是否存在致泻大肠埃希菌,存在哪种类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实验室可以通过实时荧光PCR方法来区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类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对提高检测效率有重要意义。
认识到致泻大肠埃希菌存在的普遍性和致病性,我们应怎样防治呢?社会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特别是家畜宰前、宰后的兽医检验。食品加工、销售、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卫生法规,防止食物污染。个人方面,我们要注重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清洁双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或烹调不足的食物。
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一般病例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病情严重的病人可选用氯霉素静脉滴注或口服。对于吐泻严重的患者,损失大量体液时,应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或口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