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河豚鱼中毒
  • 2015-03-23 07:34
  • 来源: 公共卫生监测所
  • 【字体:  

  河豚又名鲃鱼,因其味道极其鲜美深受食客的喜爱,但其体内含有河豚毒素容易引起中毒,自古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可见该鱼味美诱人,食之却要冒生命危险。
  一、有毒成分
  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可分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及河豚肝脏毒素。其中河豚卵巢毒素是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神经毒素。河豚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能将其破坏。河豚毒素主要存在河豚的肝、脾、肾、卵巢、卵子、睾丸、皮肤、血液及眼球中,其中以卵巢毒性最大,肝脏次之。新鲜洗净的鱼肉一般不含毒素,但鱼死后较久,其内脏毒素可渗透到肌肉中,仍不可忽视;另外有的河豚品种鱼肉本身也含有毒素。每年春季2~5月为河豚鱼的生殖产卵期,此时毒素含量最多,因此春季最容易发生中毒。
  二、河豚鱼中毒症状
  河豚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起初感觉手指、口唇和舌有刺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伴有四肢无力、发冷、口唇、指尖和肢端知觉出现麻痹并有眩晕。重者瞳孔及角膜发射消失,四肢肌肉麻痹,以致身体摇摆、共济失调,甚至全身麻痹、瘫痪,最后出现语言不清、血压和体温下降。一般预后不良。常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致死时间最快在食后1个半小时。
  三、预防
  河豚毒素对热稳定,于100℃处理24h或120℃处理20-60min方可完全破坏毒素。在烹调过程中河豚毒素是很难除去。因此:加强河豚鱼知识宣传,了解毒性,避免误食或贪其美味但处理不当而中毒。
  河豚毒素性质较稳定,因此河豚鱼加工后的内脏要集中进行深埋或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出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