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季及初夏,雨水过后,空气清新,满目苍翠,一片生机盎然,不少市民选择在这个时候踏春游玩。不过这个时期也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期,开始进入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对人或动物食用后引起中毒样表现的这些蘑菇。世界上大约有20000种蘑菇,其中毒蘑菇大概有1000余种,在中国已经确认的有不少于540种。
野生蘑菇的生长环境呈多样性,故而蘑菇分布广泛。在很多可以见到绿色植物的地方都能见到蘑菇,比如森林、树林、山野、公园、绿化带、菜地,都是野生蘑菇很常见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常见的地方,比如花盆里、潮湿的家具上,甚至是沙漠里,都有一些蘑菇可以生长。
蘑菇引起人体危害的物质基础是它含有的毒素,中国有不少于540种毒蘑菇,它们含有的毒素种类超过1000种,这些毒素可以导致人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变表现。其中,毒性较强的蘑菇毒素主要有鹅膏肽类毒素(毒肽、毒伞肽)、鹅膏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奥来毒素等。
我国地域辽阔,毒蘑菇种类形形色色,但是毒蘑菇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在西南地区,以云南为例,最常见的剧毒蘑菇有致命鹅膏、黄盖鹅膏、裂皮鹅膏、拟灰花纹鹅膏、条盖盔孢菌以及肉褐鳞环柄菇,以及可以造成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的亚稀褶红菇。在华南地区,如广东省的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是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以及可以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
根据临床表现,我国蘑菇中毒主要分为以下七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皮炎型。
我市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以春夏季最为多见,常致人死亡。大青褶伞是我市所有蘑菇中毒中最常见的一个物种,可以引起胃肠炎型中毒,大青褶伞也是我国中毒事件排名第一的蘑菇类型,随后是日本红菇和近江粉褶菌。但因大青褶伞的毒性较低,主要是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持续两天后基本缓解,临床上一般只需进行补液治疗,防止出现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即可。
我市常见的致人死亡的是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它的毒素是鹅膏肽类,对肝肾有极强的破坏能力,致死率极高,在我市屡次造成群死群伤的中毒事件。
根据国家和省、市的监测发现,毒蘑菇中毒往往具有五大特征:
(1)病死率高,平均达20%。
(2)地域性强,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最为严重,广东省各地市也均有发生;不同地方长不同的蘑菇,中毒也不一样。
(3)发生时间集中。蘑菇中毒全年可发生,但主要发生每年的3—9月份,尤其是在每次雨水过后。
(4)毒物谱相对集中,在我国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主要集中在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红菇属、青褶伞属、粉褶菌属、桩菇属、粉末牛肝菌属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及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其中鹅膏属的毒蘑菇和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总人数的95%以上。
(5)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因毒蘑菇中毒家破人亡的案例不时见于媒体。
导致毒蘑菇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部分群众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我国很多地区的群众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但是他们又普遍缺乏科学地识别毒蘑菇的能力。我省、我市很多蘑菇中毒事件的受害者来自外地,尤其以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的地区为主。
二是对毒蘑菇的危害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蘑菇中毒之后就是简单的拉拉肚子,不会危及生命,其实恰恰相反,有些剧毒的蘑菇品种,误食一个就能引起严重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危险极高,部分群众这方面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三是蘑菇辨识困难,普通人很难区分。因为蘑菇种类繁多,有许多蘑菇外形相似,颜色接近,很难区分,但是可能一个是无毒的,另一种却是剧毒的,导致一些群众把毒蘑菇误认为是无毒蘑菇而采摘进食,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靠感觉来判断是否有毒,靠经验去尝试有毒无毒,这些行为都是有风险的,而且这种风险的结局有时是我们不可接受的,是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
想吃蘑菇了,就通过正规渠道去购买。始终牢记“蘑菇虽美味,生命更可贵”,做到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