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高峰,人民群众出游热情高涨,各地景区人山人海,各类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东莞疾控提醒您重点预防这几种风险:
一、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暑期旅游人数激增,有时可能会出现超出餐厅接待能力的情况,厨师等从业人员可能因为工作量过大导致加工不规范、烹饪时间过短等,再加上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出现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为避免发生此类情况,建议大家:
(一)外出就餐时,首先查看食品经营许可证及量化分级笑脸标志,注意餐厅的环境是否干净,食材是否新鲜等等。
(二)谨慎选择高风险食物
野生蘑菇、河豚等难以辨别是否有毒,避免食用;
生腌、生鱼片等生冷食物风险较大,谨慎食用;
四季豆、新鲜黄花菜必须煮熟煮透后食用;
火锅、烧烤时,应确保食材做熟后食用;
注意食物储存、加工过程中生熟分开。
(三)尽量减少隔餐、隔夜食物,剩余食物及时放置冰箱并尽快食用,食用前充分加热。生熟食物分开储存,处理生熟食物的加工过程中,案板、刀具等要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二、误食有毒野果
暑期是小朋友亲近大自然的难得机会,也正是各种野生野果成熟的季节。野果种类繁多,极易出现采摘误食野果导致食物中毒。
为避免发生此类情况,建议大家:
野外游玩时不要采摘食用果子,有毒的野果外形和口感与可食用果子十分接近,就算是专家,如果不仔细辨认都可能认不出来。部分野果毒性较大,误食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三、米酵菌酸中毒
在高温潮湿天气下,长时间室温存放的凉皮、河粉、肠粉、米粉等淀粉制品,发酵玉米面、糍粑等谷类发酵制品,变质木耳、银耳等,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发中毒。
为避免发生此类情况,建议大家:
(一)外出就餐时,首先查看食品经营许可证及量化分级笑脸标志,注意餐厅的环境卫生。尽量选择湿米粉、谷类发酵制品等食物存放在冰箱里冷藏,现煮现吃的店铺。
(二)购买湿米粉等产品时,重点看包装和标签,产品应有完整独立的包装,标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三)购买湿米粉等产品后,应尽快烹饪,若不能马上烹调应立即放置冰箱冷藏。建议当天购买当天食用,尽量不隔餐、隔夜。
(四)干木耳、银耳的泡发时间,室温下不超过2小时,冰箱冷藏泡发不超过4小时。
四、小龙虾
暑期正是食界新宠小龙虾大展身手的时候,许多朋友的晚餐、宵夜非小龙虾莫属。既往曾出现因食用小龙虾而出现肌肉酸痛、四肢乏力、酱油色小便等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表现的病例。
为避免发生此类情况,建议大家:
(一)不过季:小龙虾属于时令性食物,一般小龙虾上市季节在4—7月间,过季小龙虾的品质和安全难以保证。
(二)不过量:过量食用小龙虾就算没碰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也可能因为急性胃肠炎趴下。
(三)少吃头:小龙虾的头部容易吸附蓄积重金属、毒素及细菌等污染物,有调查显示,吃小龙虾的虾头会增加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风险,建议大家只吃小龙虾尾部的肉。
来源:广东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