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离开母体之后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感染,且婴幼儿的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抵御疾病的能力较弱,接种疫苗之后可以产生抵抗相应疾病的抗体,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有什么不同?
(一)免疫规划疫苗
又称免费疫苗,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
(二)非免疫规划疫苗
又称自费疫苗,是指由公民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自费疫苗是对免费疫苗的有力补充,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加广泛的保护,从疾病预防角度两者同等重要。
三、不同疫苗能否同时接种?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明确阐明,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和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四、推迟打疫苗会影响孩子健康吗?
推迟疫苗接种,不会影响疫苗最终的免疫效果,但未及时接种可能会增加相应传染病的感染风险,因此还是建议家长们按时带孩子前往接种门诊进行接种。
五、孩子生病了能接种疫苗吗?
疫苗接种有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比如未控制的癫痫脑病,进行性神经性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患病期间或慢性传染病,急性发作期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对疫苗成分过敏者等是不能打疫苗的。
通常接种禁忌包括:1.对疫苗或疫苗成分过敏者;2.患急性疾病者;3.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4.正在发热者。
个人是否能够接种疫苗与自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而变化,即在“建议接种、推迟接种和不宜接种”之间变化。
六、没有按时接种的疫苗如何补种?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小于18周岁人群,补种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一)应尽早进行补种,尽快完成全程接种,优先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
(二)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补种。
(三)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同种疫苗完成接种程序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
七、接种疫苗后出现一般反应该如何处理?
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般反应。对局部的一般反应、全身性一般反应等较为轻微的反应,一般不需要临床治疗。关于一般反应的处理原则如下:
(一)发热
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
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红肿或硬结
红肿: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硬结: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八、接种卡介苗后出现红肿硬结怎么办?
接种卡介苗两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大多数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要处理,但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与其他局部红肿硬结不同的是卡介苗引起的局部红肿硬结不能热敷。
九、为什么接种后要留观30分钟?
接种疫苗以后,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晕厥等症状,这些罕见症状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医疗机构配备有急救设备和专业医务人员,可以在留观现场及时进行处置。
十、接预防接种证有何用途遗失了怎么办?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记录的重要凭证,是儿童入园、入托、入学的凭证之一;在办理出国手续时,许多国家规定必须提供有效的接种证明,因此接种证应当妥善保管。
若遗失预防接种证,可以到现居地预防接种门诊根据信息系统记录进行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