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慢性病防控与健康
每逢气温下降之时,高血压患者就需要注意了,因为这是血压升高的高发期。这是为什么呢?气温下降,血压升高是必然现象。血管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也就是说,遇冷时,血管会收缩,从而引起血压的升高;遇热时,血管会扩张,导致血压的下降。
所以,在天气突然变冷,或者是早晚温差比较大的换季时节,比如现在的春季,人的血压波动就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或升或降。老年人主要的表现是收缩压,也就是以高压的升高为主;而年轻人以舒张压为主要表现,也就是低压略微上升。
很多高血压病情都是夏天轻,冬天重,部分病人的血压夏天可接近正常。这是为什么?人的生存必须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可造成环境重大差别。适应气候全靠自身调节,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外周血管的阻力、毛孔的启闭等。到底气温变化对高血压有没有影响呢?
我国南北纬度广,东西经度跨度大,使得气候复杂多样。北方寒冷地区因纬度高,只能经受太阳斜射,加上白昼时间短,这就造成了南北气温差别巨大。同时,北方寒地易受来自西北方向的冬季风和寒潮侵袭,以及受突发降雨、降雪的干扰,经常出现气温骤降的极端情况。
随访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血压高低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加拿大医生观察到,降雪量和降雪时间对心梗病人入院率及死亡率有紧密关联,且这种关系在降雪后的第二天最明显,两到三天的持续降雪还会进一步增加心梗的可能。韩国学者在分析昼夜温度范围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入院率的影响中发现,昼夜温差每增加1℃,心衰和哮喘病人的入院率则分别提高3%和1.1%,其中,老年人最易受牵连。
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人还是年轻人,脑出血的发生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由于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处理突发情况能力有限,突发温度变异会带来人体相应变化,例如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则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致人群中出现超额死亡。
有些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一直比较平稳,但是一遇到气温下降,血压就又升上去了。到底是病情加重了,还是降压药无效、需要调药?血压也会随着季节波动吗?
美国心脏协会在2007年科学会议上公布的一项发现表明,冬季高血压比夏季更难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人员用了五年多时间,分析了来自15家医院的443632名患有高血压的退伍军人,华盛顿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负责人Ross D. Fletcher博士是其中的一名研究人员,他表示,比起夏天,有超过8%的人在冬天无法恢复到正常血压。Fletcher说:“高血压的症状总是在夏天好转,在冬天加剧。”而且高血压患者在冬天需要服用更大剂量的降压药,甚至使用其他不同的药物。
一般来说,冬天时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幅度在5~10毫米汞柱左右,最高甚至可以高至20毫米汞柱。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即高压升高为主;年轻人高血压,主要是因为血管阻力较大,冬天的时候舒张压,即低压略微上升。其实人的血压是处在不断动态变化之中的。冬季之所以血压会升高,这是由于气温下降,肌体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在大脑中枢神经的调控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变化。
导致血压升高的几个因素是:
1.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冷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使心率加快,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增加,同时又使肾脏水钠潴留,钠增加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促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过度激活。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会急剧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却使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3.冬季出汗明显减少。排除减少,体内钠相对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4.体重增加和锻炼减少。Fletcher还表示,体重和锻炼可能是这种季节性变化的原因。人们的体重会在冬天胖一点,而夏天更瘦一点,比起冬天来说,人们也更愿意在冬天锻炼身体。美国心脏协会发言人,西奈山纽约医疗中心的心脏病专家Jonathan Halperin博士表示,血压会随着体重的增加或减少而升高或降低。
虽然冬季血压增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身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有助于提高机体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但长期的血压升高,是人体心血管系统内各种危险因素对外界的一种综合反应,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冬季,高血压危害不可掉以轻心,对血压正常或低压偶尔升高的人,过冬天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正常血压者和偶尔发现舒张压超过100毫米汞柱的轻型高血压者,发生脑卒中的案例时有发生。随着气温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气温每降低10℃,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就增加19%。
在寒冷刺激下,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易导致血管痉挛、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同时,冬季寒冷会刺激头部,可使脑动脉硬化患者脑血管收缩、血流受阻,供血减少,血栓形成,堵塞脑血管而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患者由于寒冷引起血管收缩,可致血压进一步增高,导致血管破裂而发生脑溢血。
如何预防?
1.注意保暖,避免忽冷忽热
高血压患者本身就有动脉硬化、血管顺应性降低、血压自动调节功能下降,在室内外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易引起血压波动,忽高忽低,这时有的患者会有头胀、头晕等症状,而有的患者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为了防止血压不稳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猝发,应该适当添加衣服,外出时注意保暖。在室外特别低温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外出。
2.勤测血压,减少波动
家中应备血压表,可选用上臂测压的电子血压计,每日记录和监测自己的血压状况。如果血压比较稳定,可选择每天第一次服药前测量;如果血压不稳定,可以选取每次服药前测量血压。如果血压差值变化较大,而日常药物也不能改善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3.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天气骤寒时可减少户外活动,坚持室内锻炼。特别是冬季的晨练可适当推迟,出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逐渐热身。不要长时间呆在户外。
饮食:冬季天冷,高脂、重口味的食物摄入量也会相应增加,高血压患者最好适量食用或者不吃。冬季因机体排盐量小,高血压患者以及健康人都应坚持低盐的饮食原则,选择清淡的饮食,多吃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