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糖尿病这样来食养
  • 2023-05-18 10:23
  • 来源: 公共卫生监测所
  • 【字体: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及代谢性疾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四个食养指南,其中一个便是《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今天我们就来会会糖尿病该怎么食养。

该指南以食养为基础,结合现代营养学和我国传统中医,提出具有多学科优势互补的8条食养基本原则和食谱示例。

(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食物多样,平衡膳食:保证五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的合理搭配。

多吃含膳食纤维的蔬果,且深色蔬菜要占到总蔬菜量的一半以上。增加全谷物或杂豆摄入。多优质蛋白的摄入,如奶类、鱼类、大豆及其制品。

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合并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在选择主食或谷物类食物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表。

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

(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

(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限制饮酒,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根据中医食养的基本原则,糖尿病的不同证型应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南中提到了3种中医证型(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不同证型各有适合的食药物质、食谱和食养方示例。

(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

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

(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应建立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营养师、医师团队的咨询和随访服务关系,主动进行定期的咨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发生。

更多食养建议详见《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