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裂谷热
  • 2007-11-19 09:22
  • 来源: 办公室
  • 【字体:  


  据海外媒体报道,继2006年9月非洲部分地区裂谷热流行以来,今年9月上旬毗邻非洲大陆的也门及沙特阿拉伯南部发现裂谷热病例,两国立即进入了紧急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提供紧急支援,沙国并动员二十多驾飞机,不断在南部地区喷洒药剂,希望灭绝传播裂谷热病毒的主要病媒-蚊子,沙国国王法赫德更亲自督导管制病毒蔓延的工作。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简称RVF)又名里夫特山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国际兽医局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

  1930年,该病在非洲肯尼亚里夫特山谷的绵羊中广泛流行,并因此得名。此后在非洲一些国家常有爆发,并在人类爆发流行。近年来,裂谷热则越过红海出现在非洲以外的地区,由于伊蚊和库蚊的广泛分布,专家们担心该病会进一步威胁亚洲和欧洲。

  裂谷热的病原体:裂谷热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974年分离到该病毒。该病毒抵抗力强,室温下可存活7天,-20℃可存活8个月。在血清中-4℃可存活1000天。56℃40分钟及0.1%福尔马林可灭活病毒。病毒的源头尚不清楚,除自然因素外,也有认为是军事行为的后患。

  传播病毒的病蚊种类,常随地区变迁而不同,并可经卵传播,尤其是病蚊一次产下无数的卵,在干旱气候下能够待存数年之久不变,不但能延续病毒的生存,在雨季孵化出的病蚊新生代,也常成为数千万个可怕的病毒携带蚊。

  裂谷热的传染源:小绵羊、小山羊和小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

  裂谷热的传播途径:


  裂谷热极易在动物中传播,现已发现有25种蚊子参与传播,分别属伊蚊、库蚊、按蚊、沼蚊和曼蚊。现已经从不同品种的蚊子、库蠓(吸血蠓)、蚋(黑蝇),少数情况下还有扁虱(扇头蜱)分离到了许多裂谷热病毒株。在某些情况下,病毒能被机械的传播。

  在少数情况下可引起人类发病,人感染此病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经皮肤、黏膜或伤口直接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或肉类而感染,也可由呼吸道吸入微生物气溶胶感染,尤其是在裂谷热流行期间,有些病人竟仅仅因为在屠宰或尸解病畜的房间里停留一段时间或偶尔因摄取染病牲畜的乳液而被感染。其二是通过蚊虫叮咬感染。

  该病多发生于农村、牧区有牛羊的地方,季节性明显,特别是大雨后蚊虫大量孳生时发生最多。发病有明显职业性,农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多见。由于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常呈地方性暴发流行,在肯尼亚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已引起众多病人死亡,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因牲畜发病死亡引发的经济问题。

  裂谷热的发病过程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3~7天,起病突然,初期发作症状似流感,有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黄疸、恶心、腹泻、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病人畏光、眼眶后疼痛、视网膜出血,可引起视力障碍。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持续4-7天。

  大多数病例表现相对轻微,当体内产生裂谷热病毒抗体时症状自然缓解,少部分病例发展为极为严重疾病,可有以下症状之一:眼病(约0.5-2%)、脑膜脑炎或出血热(小于1%)。眼病(特征性表现为视网膜病损)通常在第一症状出现后1-3周内起病,当病损在视网膜中区,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永久性视力减退。其他综合症表现为急性神经系统疾病,脑膜脑炎,一般在1-3周内出现。仅有眼病或脑膜脑炎时不容易发生死亡。裂谷热还可表现为出血热病症,起病后2-4天,病人出现严重肝病,伴黄疸和出血现象,如呕血、便血、进行性紫癜(皮肤出血引起的皮疹),牙龈出血。伴随裂谷热出血热综合症的病人可保持病毒血症长达10天,出血病例病死率大约为50%。大多数死亡发生于出血热病例。

  在不同的流行病学文献中,总的病死率差异很大,但均小于1%。

  裂谷热的流行史

  据FAO《动物疾病一览》(2005年6月)所载,自1930年以来,裂谷热在东非埃及、肯尼亚、苏丹、索马里和坦桑尼亚等国有9次大流行;在南非的纳米比亚、南非国、津巴布韦等国大流行11次;在西非毛里塔尼亚大流行1次。

  1950~1951年,肯尼亚动物间裂谷热大暴发,估计10万只羊死亡,50万流产,有少量人类死亡。

  1968年在肯尼亚、南部非洲爆发流行。

  1977年10月,美国海军第三研究所发现埃及全国各地有二万多人都是因为肺部感染、发热、肌肉疼痛等病症涌进医院看病,该所在高发地区收集样本送回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证实为裂谷热病毒引发。

  1977~1978年,在中东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和山谷,首次出现大批人群和家畜(牛、羊、骆驼、山羊等)感染,约600人死亡,患者总数估计达20万。

  1987年,非洲发生流行,大量牲畜死亡,同时引发人间流行,仅毛里塔尼亚就有224人死亡,并首次在西非流行。

  1997~1998年,东非大爆发,约8.9万人被感染。该病的流行周期可能与雨季雨量变化有关。

  2000年阿拉伯半岛又发生大规模流行。

  2006年9月起,裂谷热在非洲再次暴发流行,目前已涉及到苏丹等12个国家。

  2007年9月,裂谷热疫情首次出现在非洲以外地区,沙特阿拉伯(南部的加赞地区)和也门报告确诊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至10月9日,也门卫生部报告发病321例,死亡32例,病死率为10%;沙特阿拉伯卫生部报告291例中,死亡64例。在原来没有该病的阿拉伯半岛也发生了流行,直接威胁到邻近的亚洲及欧洲地区。

  目前,对裂谷热病毒尚无特效的治疗办法,实验条件下,对小鼠、大鼠和猴子使用抗体、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剂或三氮唑核苷可有效治疗该病,疫苗预防仍在实验阶段。

  裂谷热的预防

  预防本病最重要的办法是灭蚊和防止蚊虫叮咬。实验室或医护人员在接触染病动物或病人时,必须披戴手套及防护衣,避免沾染带有病原体的器官、血液及其他液体分泌物。医院处理裂谷热病人时,也应采取全面隔离措施,由专门医师及医护人员照顾。

  受疫病影响的地区应严格疫情监测,进口牛、羊等家畜需检疫;做好病例的管理,隔离治疗病人,疫区来的可疑病人需要留验;开展卫生教育,疫区内不食病畜肉,染病畜要深埋和焚烧,污染场所需要并消毒搞好个人防护;强化媒介(蚊)控制,坚决灭蚊防蚊;动员全社会应对。

  我国部分口岸管理部门已经采取措施,严防传入,如加强入境人员检疫检查;加强交通工具和集装箱的检疫检查和口岸卫生监督;加强出入境人员的健康宣传教育等。

  由于我市常有人员到非洲地区旅游、援建项目工作,亦有非洲人员来莞等,因此裂谷热的预防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裂谷热在非洲的传播情况

   蓝色表示有地方性大流行的国家;

   绿色表示有已知裂谷热病例的国家。




  (夏宪照、夏姗姗)




  2007年11月1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