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出血热知识介绍
  • 2015-04-02 08:51
  • 来源: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字体:  

  什么是马尔堡出血热

  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出血热,可以感染人和灵长类动物,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属RNA滤过性病毒。四种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经知道的其他的滤过性病毒。

  马尔堡出血病毒1967年首次发现,当时在南斯拉夫(现为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马尔堡和德国的法兰克夫的实验室同时发生出血热暴发疫情,共有病例37例,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照顾他们的内科医生和家属。据调查首发病例为接触过非洲绿猴或其组织而感染,在马尔堡,绿猴被引进是用来研究和准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

  马尔堡出血热在哪里发生?

  记载的病例很少,仅仅在少数地区出现。1967年在欧洲暴发,病原来自于乌干达进口的猴子。直到1975年没有病例报道。1975年,一位最可能在津巴布韦感染的游客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发病,传播病毒给他的旅游同伴和护士。1980年发现其他两例病例,一例在肯尼亚西部,离1967年暴发相关猴子来源地乌干达不远,患者到奈洛比(肯尼亚)就医,感染了医生(第二例)。1987年确诊另一病例,为一位到肯尼亚很多地方旅游的年轻人,包括到过肯尼亚西部,后来发病导致死亡。1998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暴发流行,病例与金矿开采的工作有关,疫情平息后,该地区陆续还有散发病例发生。

  马尔堡病毒在哪里发现?

  马尔堡病毒为非洲本土性的,地方性尚不清楚,至少包括乌干达、肯尼亚西部部分地区,可能包括津巴布韦。和埃博拉病毒一样,确切的动物宿主还不清楚。1980年,那位在肯尼亚西部感染的病例到过的地方很广泛,包括到过该地方的一个洞里。曾经对该洞进行调查,将哨点动物放到洞里,看动物是否会感染。对这些动物和洞里的节肢动物进行采样,结果发现这些哨点动物没有被感染,仍然健康,没有分离到病毒。

  人是怎样感染马尔堡出血热的?

  动物宿主最初如何将病毒传染给人类还不清楚。当然,和其它引起出血热的病毒一样,感染马尔堡出血热的患者可以传播给其他人。传播方式可能有几种:人处理感染的猴子或者直接接触猴子的体液或者细胞培养物,会引起感染。密切接触可以引起人传人,经常发生在医院,体液的小滴或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污染的装备、物体,或接触其它感染的血液和组织,都可能是疾病感染的来源。
马尔堡出血热有什么症状?

  经过5-10天的潜伏期后,症状很突然,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大概在出现症状5天后,出现乳突样皮疹,通常发生在躯干部(胸部、背部、腹部),可能发生反胃、呕吐、胸痛、咽喉痛、腹痛、腹泻,严重的导致黄疸、胰腺炎、体重减轻、精神狂乱、休克、肝损害、多器官损害。

  由于马尔堡出血热的很多临床症状和体征和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类似(如疟疾、伤寒),因此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诊断独立的病例。

  抗原捕获酶联相关实验、IgM捕获ELISA、PCR等方法可以用来确诊早期病例,IgG捕获ELISA方法可以用来诊断发病晚期或者恢复期的病例。

  ELISA检测IgM、PCR和病毒分离都是早期确诊病例的方法,ELISA检测IgG晚期检测或恢复期检测。马尔堡出血热还是比较容易检测的,用放免、病毒分离和从感染病人的血液和组织提取PCR等方法。检测要在P4实验室进行。

  马尔堡出血热恢复后有什么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有睾丸炎、脊椎炎、腮腺炎、肝炎。

  马尔堡出血热是致命的吗?

  马尔堡出血热病死率在23-25%之间。

  马尔堡出血热如何治疗?

  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还没有,一般采用支持疗法,包括平衡体液和电解质,维持氧和血压正常状态,补充缺少的血和凝血因子,治疗其它并发症。

  有时候治疗采用输入新鲜的冰冻血浆和其它替代品,有争议的治疗方法是输入肝磷脂,预防凝结因子的消耗。一些学者相信疾病的进展是消耗了凝血因子。

  谁是危险人群?

  接触受病毒感染的人或灵长类,如实验室,处理灵长类的检疫工作人员,另外没有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看护照顾病人的医务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也是危险人群。

  马尔堡出血热怎么预防?

  由于对该病的认识还很局限,还不能够预防从动物到人,预防人传人的方法和手段与其他出血热类似。一旦诊断为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就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预防直接地和病人接触。个人防护包括隔离衣、手套、面罩,独立隔离病人,正确处理针头、使用过的器械、病人排泄物。

  从事马尔堡出血热的工作人员还有什么要做的?

  马尔堡出血热是罕见的疾病,但是一旦发生,就可能引起人传人,尤其是照顾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家庭成员。只有培养对疾病的认识,及早引起重视,及早采取防护措施,才能预防疾病蔓延扩散。因此对医务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很重要,此外早期诊断也很重要。只有生态学研究和动物宿主取得进展,才能对马尔堡出血热更全面的理解。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研所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