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 2011-08-15 02:47
  • 来源: wuzl
  • 【字体: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种类?如何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通常我们所说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传染病,每年受肝炎折磨的病人数以亿计,其中200多万人发生死亡。所有肝炎病毒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影响面最大。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经食物传播和昆虫机械携带传播。甲肝、戊肝不会发展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途径引起感染。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后可发展成慢性肝炎,部分可转发为肝硬化和肝癌。乙肝、丙肝、丁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因此,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就显得更有价值。

  首先是要管理好传染源。甲肝、戊肝的主要传染源是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的病人。乙肝、丙肝、丁肝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其次要切断传播途径。甲肝、戊肝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的,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粪便管理,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一般卫生措施就可以防止病从口入。乙肝、丙肝、丁肝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医疗器械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加强血制品的管理;进行正确的性教育,避免不安全的性接触。

  第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对于甲肝、乙肝的易感者可以通过接种乙肝或甲肝疫苗得到有效的保护。

  如何接种疫苗?

  我国对适龄儿童实施免费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和乙肝疫苗。

  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次,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剂次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剂次疫苗。新生儿要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

  成人接种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剂次、间隔和儿童相同,但费用自付。

  丙肝、丁肝、戊肝目前没有疫苗可预防。

  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

  婴幼儿及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多个性伴侣者;

  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且无乙肝感染史的人群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为什么新生儿要在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要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母婴传播是我国的主要传播方式,而且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易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发生感染的年龄愈小,成为慢性HBV携带者机率愈高,因此,24小时内及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进行母婴阻断是预防乙肝的关键环节。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HBsAg阳性母亲能否用母乳喂养宝宝?

  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15岁以下儿童如果未完成全程3针乙肝疫苗接种,怎么办?

  不需要重新开始3针的接种程序,只要完成未接种的针次即可。

  接种乙肝疫苗后何种情况下进行加强免疫?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的保护效果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是未出现抗体,怎么办?

  建议加大剂量后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