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幕。经历了大朗疫情的洗礼后,重启的党代会令人欣喜。党代会报告为今后五年全面推进健康东莞建设擘画的蓝图,使东莞7万多名卫生健康人倍感振奋。
这是对东莞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再一次验证,经历过大朗“12.13”疫情大考的东莞更加自信了。从一开始来势汹汹,令人心忧不已,到短短数日云开雾散,一切尽在预判,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带领东莞医务人员交出了优异答卷。
党代会期间,张巧利接受了媒体访谈,谈学习贯彻党代会报告精神,谈大朗疫情处置,谈市民对更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谈群众反映的转诊难,她真诚不回避,实干有担当,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成了重任。
突破“自我设限”,克服“按部就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东莞卫生健康人必不负所托,奋力书写健康东莞建设更美好的明天。以下为访谈实录:
关键词:疫情处置
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张巧利:5天内实现社区清零,12天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到1月5日全市中风险区全部清零,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提级指挥,省专家组有力指导,各部门守土有责,大朗全力以赴,社会各界和市民理解支持。
在大朗疫情的处置中,卫生健康部门作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表现确实可圈可点。我总结了一下,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哨点监测灵敏、应急响应迅速、流调溯源精准、核酸筛查高效、医疗救治有序、健康宣教到位。
12月12日晚,接到重点地区返莞人员排查信息后,社区三人小组马上通知相关人员到医院做核酸检测。12月13日下午,检测结果初筛阳性后,大朗医院立即按程序上报。从这些操作来看,应该说,哨点检测是相当灵敏的。
得知发生疫情后,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包括主要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市疾控中心的流调、消杀人员火速赶往疫情现场,大朗医院也当即启动应急预案,封锁医院,东莞对疫情的应急响应是非常迅速的,争取了很多时间。
通过流调溯源既可以了解患者感染来源,也可以判定有哪些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需要尽快管控。疫情发生后,省、市、镇三级流调队伍和公安部门迅速锁定了需要管控的重点场所和人群,为迅速控制疫情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规模核酸筛查实施时,涉及组织、动员、现场管控、采样、送检、检测、结果上传等各个环节,非常复杂。但大朗进行了八轮大筛,组织非常有效。连省督导组专家都说,“东莞大规模核酸筛查教科书式的现场是靓丽的风景线。”
在医疗救治上,大朗被划分为防范区、封控区、管控区后,我们将大朗医院定为防范区人员就诊的定点医院,常平的常安医院作为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定点医院,市第九人民医院作为隔离人群救治医院,尽最大可能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此外,在宣传教育方面,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我们实时通报疫情处置进展情况,通报已经采取防控举措的情况,进行政策的解读,倡导群众戴口罩、保持“一米线”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整个疫情的防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这一次疫情处置时间较短,可以说体现了东莞整个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健康工作高度重视,几代卫生健康人接续努力,铸就了这样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队伍。
关键词:“民生五个位”
不断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健康服务
张巧利:我印象很深的是党报会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快补齐“民生五个位”短板,其中一个是力争增加医疗床位8200张。虽然这说的只是医疗床位,但我想,这代表的实际上是老百姓对更高更好医疗服务的需求。
立足“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将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为此,市卫生健康部门将围绕五个方面,来不断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健康服务。
首先,提供优质资源配给。加强各级公立医院协调发展,按照“扶持镇街、做强区域、做精市级”的原则,推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加强区域中心医院辐射、带动能力;夯实镇街医院、镇街社卫中心的网底作用。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增加8200张床位,这是数量的增长。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对传染病、肿瘤、重症、儿科等东莞还稍嫌欠缺的床位,进行倾斜配给。为了应对老年化趋势,还要逐渐增加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方面的床位。
第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既要发挥中医“治已病”的作用,也要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推进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发挥镇街社卫中心中医馆在治疗、康复、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上的“四位一体”功能。不断培养中医药人才。
第三,聚焦妇幼保健项目。我们将不断强化母婴安全保障,为三孩政策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不断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实施孕产期、新生儿、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加强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特色专科工作。
实施母婴保健民生项目。我这里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个消息,从今年9月开始,东莞所有初一女生可以接受免费HPV疫苗接种。继续实施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扩大婚前孕前受惠人群,充实出生缺陷防控网络。
第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治疗中心大楼、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市中医院国医馆项目、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项目、市第九人民医院项目、市东部中心医院项目等建设。
第五、持续引进高端人才。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人才强市”,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卫健部门也将每年引进2个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评选10个“东莞名医”、20个医学领军人才、50个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目,给予经费支持,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关键词:社区转诊
群众有所“呼”,我们就有所“应”
张巧利:群众对社区转诊的意见,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群众有所“呼”,我们就一定会有所“应”。我首先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市政府已经进一步完善了东莞市医疗保障支付体系,在转诊方面给出了新的政策。
1月1日起,参保人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时间外,也就是晚上23时至次日早上8时,因突发急症到上一级医院急诊就医,不需要办理转诊手续,就可直接按照医保报销比例现场结算。这可以部分缓解群众反映的转诊难问题。
此外,在工作中我们也简化了转诊手续。对于定点在社卫站点的参保人,如符合转诊条件,可从站点直接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对于自行到社卫中心就诊,经诊疗后确需要转诊的,也可在社卫中心直接办理,不需要再回定点社卫站点。
当然,在实际中还是会有一些群众觉得不方便,比如有的抱怨转诊等候时间长。近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多人抽调去做疫情防控,一些站点临时关闭,给一些市民的转诊、就诊带来不便。未来,我们将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配备、人员培训方面着力,提升能力。
另外,我们也打算和相关部门去协商,对一些特定的病种,明显超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能力的病种,看能否探讨不转诊就直接去上一级医院就诊,或者给予比较长的转诊时间,比如说一年,这样方便大家,少跑路。
我们还会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信息化的手段,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通过信息化的举措,不断方便群众,尤其是方便一些患有特定疾病的人员,减少他们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次数,提升满意度、获得感。
总的来说,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的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群众对健康的所忧所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今年,我们将着力把群众反映的转诊难的问题解决好,让群众对卫生健康的期盼照进现实。
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讲的力度,让群众对东莞“首诊在基层、逐级转诊、双向转诊”制度有更多的了解,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学习贯彻精神
把卫健工作融入市委市政府大局中
张巧利:党代会报告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尤其是在推进健康东莞建设、深化综合医改、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要求。
接下来,我们将动员全系统深入贯彻学习党代会报告的精神,把卫生健康工作融入市委市政府大局中去,做到和市委市政府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使得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在卫生健康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市卫生健康局是民生重点部门。我们将结合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通过出台有力、有效的措施,推进一项项民生实事,来不断提升东莞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让老百姓更好地感受到、体会到、分享到卫生健康工作的成果。
我们将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同时,不断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给,群众一旦得病了,也能做到“病有良医”,提升他们就医时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突破“自我设限”,克服“按部就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在全市卫生健康人员的奋力努力下,我们卫生健康工作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文/广州日报记者 汪万里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 网站地图 | | |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三元路8号报业大厦附楼 TEL:0769-23281111 网站标识码:4419000070 | |
主办单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备案号:粤ICP备19146426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