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卫生健康局2023年工作总结
及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全面恢复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高效指挥下,全市广大医务人员顶住压力、无私奉献,有力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吹响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动员全市聚焦制造业,以全新的精神状态冲刺高质量发展。全市广大医务人员把握机遇、奋力前行,以开局即冲刺之态拉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过去一年,我们实干担当、迎难而上,以奋进之态抓改革、以攻坚之势破难题、以非常之举创亮点,全面推进健康东莞建设,各项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东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健康根基。
(一)加强党的建设,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领新征程。主题教育扎实开展。精心组织实施、坚持集中学习,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拓展“双报到”新路径,组织13家市属公立医院党组织和13家民营医院党组织开展“公立+民营”党建联学共建活动。举办2期“我的故事我来讲”党建主题活动。参加第十一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荣获服务增效类一等奖。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抓好市委巡察问题整改。建立市属公立医院纪检监察干部选派工作机制,12家市属公立医院增设纪委书记职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构建工作协作机制,纵向上强化垂直指导,横向上协同并联发力,强化督导排查,规范线索处置移送。坚持纠建并举,堵塞监管漏洞,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系统治理。新闻宣传工作亮点纷呈。创新举办3场“政-医-媒”三方联动分片区交流会,构建三方联动新业态。挖掘“台湾SMA女童赴东莞打诺西那生钠”“东莞急救专家抢救婚礼现场晕倒新郎”等正能量爆品,全网点播量超2.2亿人次。局官微各项指标稳居全市政务微信前列。精心组织5期卫健大讲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第八届“最美医护”评选活动,东莞“最美医护”精神闪耀全城。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选派48人援疆援藏、62人帮扶韶关和144人驻点铜仁开展东西部协作,累计在受援地开展医疗义诊、学术讲座、健康宣教等活动1400多场次,陈少基同志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二)聚焦创新发展,综合医改持续深化。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创新合作共建机制,构建高品质医养结合生态圈”获评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案例。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稳慎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细则,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果。探索统筹核定编内外医务人员岗位总量和薪酬总量,为全省薪酬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药物政策实施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出台慢性病长期处方管理制度,42种病种可开具4-12周长期处方。急抢救药品目录增至100种,短缺药品与急抢救药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公立医院药占比同比下降一个百分点,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同比下降3元。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获全国地市级城市第二名。120指挥调度系统升级项目完成终验,“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病历授权调阅”项目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建成50家互联网医院,激活电子健康码900多万份。
(三)坚持示范引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再添活力。疾病预防控制网筑牢织密。我市重点传染病监测任务完成率达100%。成功申报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结核病防治关口前移,首次面向全市高中一年级入学新生开展结核病筛查工作,对检出可疑阳性者予以追踪随访。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慢阻肺筛查能力镇街(园区)全覆盖的地级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109.52%、105.60%。在地级市率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养项目,累计培训两期学员共30名,覆盖全市24个镇街(园区)。职业健康机制创新发展。我局增设职业健康科。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工作模式,为823家企业配备496名健康副厂长,服务企业员工超15万人次,得到中央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及省、市主题教育办充分肯定。国家职业病专项工作稳步推进,我市疑似职业病追踪管理体系经验在全省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果突出。工作绩效考核排名全省第三,创新大赛典型案例获省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指标首次实现全面达标,为全省第二个达标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顺利推进,高质量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市33个镇街(园区)全部建成省级以上健康县(市、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健康县区全覆盖。
(四)突出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筑峰提质。医疗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市人民医院在中国医院竞争力地级市医院100强榜单中排第13名,市中医院纳入全国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单位,挂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市属三级公立医院在国家绩效考核中,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在综合、中医、妇幼、儿童专科、中西医等类别中排名118名、49名、58名、11名、69名。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厚街医院的排名均有明显进步,其中市东部中心医院进步269名,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进步462名,是全国进步最快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组建东莞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医联体片区网格化布局管理加快推进。厚街医院、东华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南城医院、莞城医院、仁康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校地共建再结硕果,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顺利揭牌,虎门中医院、清溪医院与广东药科大学合作共建。专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稳步提升。新增国家级胸痛中心4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4家、省级创伤中心9家。新增市级创伤中心6家、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38项。建成华南地区首家公立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我市公立综合医院零的突破。市第九人民医院被确定为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与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新增立项省级卫生健康适宜技术2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同比增长20%。获省级医学科研基金项目23项、市级科研基金项目373项。发表SCI论文235篇,同比增长36%。卫生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省内首个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治疗中心大楼、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市第八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项目正式启用。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项目动工建设,有序开展市人民医院BNCT研究楼、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长安院区、市水乡中心医院一期深化装修等项目前期工作。市中医院骨伤科研究中心项目获中央财政1亿元资金支持。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启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建立市级质控中心年度考核机制。新增感染性疾病专业、艾滋病、疼痛医疗、临床研究、骨科等5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全年引进入编高层次人才258人、短缺专业人才122人,正高级评审通过387人、副高级和卫生研究专业初中级评审通过1406人。创新组建后备干部人才库,124人列为后备干部。选送13名护理人才赴港专才交流,市级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新增230人。
(五)聚焦“百千万工程”,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15分钟健康服务圈”逐步完善。建成40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深入推进,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基本标准,其中26所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占总数的78.79%,位居全省第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扎实推进。建成42家香港金牌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198个,常住人口签约数463.26万,签约率43.96%,重点人群签约数148.64万,签约率84.90%,分别较2022年提升8.82%和11.34%。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实施分时段精准预约,设立分诊绿色通道,推行线上问诊转诊。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患者首诊率达28.01%,慢病患者就诊率达91.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数增加15%。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展。依托全科实训中心分批分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等诊治业务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940人次。选派50名全科医生、46名社区护士参加香港金牌家庭医生、护理培训。落实“万名医师下乡”工程,安排149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下沉基层帮扶。
(六)坚持与时俱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清溪医院、企石医院转型为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公立中医院增至5家且按区域均衡分布,建成中医馆50个、中医阁37个,全市中医总诊疗量占比从2022年的11%倍增至22%。中医专科实力进步明显。新增2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市中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达到国家标准,建设17个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21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中医科研教学再结硕果。首次获得国自然青年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开展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8项。中医规培结业率首次达100%,市中医院中医住培基地在全国年度水平测试中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2个中药制剂品种入围首批“岭南名方”。中医药特色人才搭台引流。新增省名中医4名。新增1个国家级、23个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成33个市级传承工作室分站、28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名医服务。中医药交流合作广泛深入。莞铜两地签订中医药补充协议,促进两地在中医药领域的人才培养、机构提质、文化交流、产业发展方面协作交流。市中医院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作开展中医学临床实践培训项目。推动构建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联盟,培育1个省级宣教基地、5个市级示范学校。
(七)坚持均衡普惠,健康民生福祉全面夯实。全周期健康服务扎实开展。高质量完成省、市十件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免费为6.67万名孕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为6.64万名新生儿提供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免费为14.83万名小学新生开展视力健康筛查。为10.06万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免费实施窝沟封闭,为11.58万名学龄前儿童实施局部用氟。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7.6万剂次,完成两癌免费筛查18.6万人。“一老一小”服务扎实推进。累计为25.26万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工作目标。新增5家医养结合机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41家,占比82%,16家医疗机构参与安宁疗护试点建设,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全市认定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48家,可提供普惠托位3954个。赖建军同志获评全国老龄系统先进工作者。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级精神心理科门诊建设全覆盖,精准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长效针治疗+购买本市医保”双兜底政策,全面提高专职精防医生工作岗位补助标准。市第七人民医院打造“党建+音乐”治疗新模式,“钢琴处方”“医患新年音乐会”等出圈刷屏。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持续建设,全年接听来电2.8万例。
(八)坚持监管并举,行业综合治理能力突破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稳扎稳打。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协调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落实法制审查,强化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网办”,上线21个“证照一网通办”审批事项,行政许可事项即办率和网办率均保持100%。全面实施诊所备案管理,已备案诊所1842家。卫生行业监管创新发展。13家医院试点开展疾控监督员制度,前移疾控监督工作关口。强化院感防控专项监督监测,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稳步提高。医疗机构执业自查深入推进,“双随机”监督抽检持续开展,医疗卫生信用分级评价加快推广。安全维稳工作蹄疾步稳。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分类抓好风险管控,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坚决守稳守牢卫生健康领域安全发展底线红线。深化平安医院建设,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有效有力处置各类医疗领域矛盾纠纷。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创新、强基固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优结构、强能力、筑网底、稳争先,大力实施东莞品质医疗提升“九大工程”,构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双万城市建设筑牢健康之基。
(一)实施党建引领赋能发展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启动新一轮医院党建“四有”工程达标单位选树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四强”党支部创建,培育选树样板党支部,促进各级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持续打造“我的故事我来讲”“校地党建联学共建”党建品牌。实施“党员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工程”。深化拓展“公立+民营”共建活动。积极创建模范机关,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百千万工程”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用身边事教育警示身边人,通过“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等方式,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监督制度,持续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切实净化行业风气。落实市属公立医院纪委书记选派工作,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二)实施深化综合医改攻坚工程。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系统治理,推进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薪酬制度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与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结果等挂钩的财政补助长效机制,健全经费投入保障、科学配置、高效使用和绩效管理机制。挖掘公立医院运营潜力,加强预算管理。建设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用药保障措施,健全上下用药衔接管理机制,完善慢性病长期处方制度。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推广电子病历共享调阅服务应用,强化医疗健康数据治理,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持续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加强民营医院监督管理,引导民营医院端正办医理念、规范执业行为、加强行风建设,与公立医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三)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整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理顺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对标对表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相关建设标准,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推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处置机制。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扎实做好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织密监测哨点布局,有效应对重点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大力建设全市第五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积极向省申报结核病综合防治试点项目。发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石龙镇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松山湖创建省级示范区,选取6个镇街(园区)开展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卫生创建成果。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建强市第九人民医院,与市内三甲公立医院建立多学科帮扶机制。市人民医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升级改造120急救指挥系统。选取松山湖建设“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在全市范围内搭建“心电一张网”,构建三级心电急救网络体系。新增3个省级创伤中心和一批市级创伤中心。持续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加快职业病防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市第六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职业病专科医院。提高职业中毒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深化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为全市1320家企业配备健康副厂长。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完善市镇村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4名。推进长效针剂使用实施,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补助发放流程。组织100场心理健康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宣讲活动,打造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品牌,实现热线座席接听量同比增加10%。
(四)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工程。促进高水平医疗资源发展。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市硼中子俘获(BNCT)治疗研究中心项目动工,BNCT项目开展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创建高水平专科医院,推动市第八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评审。推动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项目、市第九人民医院新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市中医院骨伤科研究中心完成主体封顶。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市东部中心医院改扩建项目。争取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长安院区动工。做好市第七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石碣、横沥、洪梅、厚街、大朗、虎门、中堂、东坑、桥头、南城、茶山、石排等一批镇街公立医院新改扩建工程。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提升。推进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加快市人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建设。遴选、推广20项适宜技术下基层。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家、省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推动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引进培养项目、“东莞名医”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和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并予财政资助。通过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对口帮扶、专项招聘等措施建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医疗质量和专科水平。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和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新增3-4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院感防控管理和医疗废物管理。大力提升日间手术比例。加快打造神经医学、肿瘤防治、呼吸和重症医学、心血管医学等区域医疗中心。争取建成4个国家级卒中中心、2个心脏康复中心、5个癫痫中心、5个房颤中心。推动优势学科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30个。
(五)实施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工程。着眼全市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统筹兼顾制造业大镇、经济重镇、重点功能片区和医疗资源薄弱片区。推进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深入开展校地共建,支持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与大学共建附属医院,支持市水乡中心医院创建二甲综合医院,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东莞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东南部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补齐水乡、东南部片区资源短板,打造整合型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普惠。打造深莞融合医联体,推动部分医疗机构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开展合作。推进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新增4家镇街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推动28家镇街公立医院根据自身实际分别向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类别医院、专科医院、医养结合和老年病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建设方向发展,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资源互补、错位发展。
(六)实施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工程。大力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快社区医院建设,新增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投入使用,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完成更新改造。规范实施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大数据核查与质控,推进基层慢病管理医防融合。落实保障基层用药措施。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力争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全市总数80%以上。选取1-2个镇街试点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公立医院在人、财、物、技等方面有效融合。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选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完善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扩大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港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建设覆盖率达100%。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方式,强化信息化支撑。
(七)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工程。以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为抓手,全面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均衡优化。市中医院依托国医馆、第九临床医学院、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三大平台,推动医教研深度融合。实施中医药“一老一小一妇”友好服务工程,搭建全生命周期中医康复体系,创新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机制,探索中医药“一张床”运行模式,创建首批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推动新型镇级中医院具备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厚实。实施莞邑岐黄特色人才培育工程,打造“国字号、粤字号”名中医人才。实施中医经典能力提升工程,创立市中医药技术中心,推动“刘氏毫火针”等中医药类非遗项目赓续传承。促进基层中医药优质资源更加丰富便捷。推进镇街公立医院设置中医馆,实现6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护理门诊,20%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阁,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以东莞名中医专家地图实现“馆、阁、室、站”联动。推动中医药文化交流更加融合多样。创建10个以上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中医药文化特色示范学校。高水平办好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建立莞港澳中医药长效合作机制,讲好莞邑中医药故事,擦亮“悬壶莞邑”品牌。
(八)实施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和服务。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继续实施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构建疫苗接种、常规筛查、早诊早治为一体的宫颈癌三级预防体系。扎实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通过省级消除母婴传播现场评估认证。强化“一老一小”精准健康服务,发展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等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推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工作,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设,增强科普人员队伍力量。组织筹划“东莞全民健步走”、健康科普大赛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健康科普品牌项目和以《说医不二》为龙头的网红科普栏目。
(九)实施行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程。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全力推进系统法治和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法治专题培训,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落实重大决策、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合同等法制审查工作。拓展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深入推进信用监管工作。强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组织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消毒产品等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生产安全等重要防线。增强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本领。办好办精卫健大讲堂、医院管理者研修班,提升医院管理干部综合能力水平。用好优秀后备干部人才库,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锻炼计划,提前储备优秀干部。树立用行动答卷、用结果说话的鲜明导向,构建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人用人体系,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整合宣传力量,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精心组织第九届“最美医护”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东莞“最美医护”精神。完善典型宣传常态化机制,深入挖掘选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先进典型。组织举办第三届卫生健康文化艺术节,擦亮“有医术,也有艺术”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持续传播行业好声音,让卫生健康正能量澎湃巨大流量。